中医药资源库 > 全国动态> 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路径
研究|中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路径
2025-08-24发布 | 245浏览 | 上传者:平台上传 | 格式:图文

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结合体,既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路径。这一新兴产业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不仅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更在现代化背景下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挑战。


道法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本体论根基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本质是对“天人相应”这一哲学理念的现代诠释。其发展逻辑必然要回溯至“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认知,将人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产业规划确立了根本法则:旅游设施的布局需要结合地理特征,康养项目的设计应当顺应四时流转,服务体系的构建则需遵循生命本身的运行节律。这一本体论层面的回归,要求我们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转而构架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科学评估体系,在深层次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在实践中,需要建立一种协同机制,将文化传承、空间规划与技术应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文化层面,应将古老的传统经验转化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知识体系;空间层面,可汲取传统空间智慧的精华,营造真正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技术层面,则要借助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测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确保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够与自然系统长期维持健康、和谐且动态平衡的关系。


这一发展理念,本质上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中医药健康旅游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创新,更需构建一种贯通“天地人三才”的生态伦理观,将整个产业视作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系统。具体来说,在时间层面,遵循传统医学“子午流注”的时序养生智慧,让活动安排顺应生命能量的生长节律;在空间层面,则可依据“五运六气”揭示的能量流转规律进行布局,最终塑造一个具备自调节能力的生态体系。


平衡之道:破解发展矛盾的方法论创新


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辩证思维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提供了独特视角。中医药健康旅游面临传统化与现代化、公益性与商业性、专业化与大众化等多重矛盾,需要运用“阴阳互根”“动态平衡”的思维寻求突破。在产业定位层面,既要保持中医药的专业性,又要创新符合现代需求的体验模式;在文化传承上,既要维护原真性,又要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种辩证思维要求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在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的最优解。


具体实践中可建立四维调节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来规范市场开发强度,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产品价值,通过科技手段来优化服务质量,通过社区参与来完善利益分配。这种调节机制实质上是对《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核心思想的现代化实践,目的在于维持产业发展“阴平阳秘”的内在平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阴阳平衡并非静态,而是动态的能量转化过程,这就要求四维调节机制具备足够的弹性空间。具体而言,政策设计应体现“以平为期”的中道思想,以避免极端化;文化表达需融入“精气神”的生命哲学,提升精神价值;科技创新当遵循“法于阴阳”的伦理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利益分配则需“德润万物”的价值导向,体现公平价值。


从系统视角看,这种调节机制实质是构建一套让产业能够自我维持平衡的内在体系。当商业化的势头过猛,或可伤及文化根基时,可通过加强文化保护的措施来进行有效制衡;反过来,当传统元素的表现过于固化、缺乏活力,面临僵化风险时,可适时地加大创新力度来注入新鲜血液。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需要建立一套类似于中医诊断里“脉诊”式的产业监测体系——通过持续追踪关键指标的细微变化,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借鉴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智慧,精准搭配不同的干预策略来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警惕“壮火食气”式的过度开发,因其或可严重透支产业生态的元气;相反,应着力去营造一种“少火生气”的良性发展氛围,就像文火慢炖滋养身体一样,让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温和而持续地生长壮大,最终确保整个系统拥有真正可持续的生命力。


五行生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构建


五行学说为产业生态系统建构提供了原型思维。将中医药健康旅游系统解构为“文化(火)、资源(土)、技术(金)、市场(水)、人才(木)”五大要素,其相生相克关系决定着整体发展质量。当前存在的过度商业化(水乘火)、人才断层(木虚土侮)、技术异化(金亢木折)等问题,皆因五行生克关系失衡所致。


修复系统生态需实施“五行和合”工程,如建立中医药文化基因库(固火培元),制定道地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标准(实土制水),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金生丽水),培育复合型健康旅游人才(木火通明),构建价值共享型商业模式(水火既济)。这种系统治理思维暗合“五运六气”理论,强调要素间的动态制衡与协同进化。同时,需要建立基于五行生克原理的产业预警系统,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具体而言,文化要素应发挥“君火”的引领作用,资源要素承担“脾土”的运化功能,技术要素履行“肺金”的肃降职责,市场要素完成“肾水”的封藏使命,人才要素实现“肝木”的升发特性。


在系统演化层面,五行生克理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态位设计框架。各要素既要在本位发挥特定功能,又要通过相生关系形成价值增值链条,通过相克关系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例如,文化创新(火)可促进技术升级(金),技术升级反哺资源开发(土),资源优化支撑人才培养(木),人才集聚激活市场活力(水),市场反馈又推动文化创新,形成闭合的良性循环。这种系统设计能有效避免现代产业发展的碎片化弊端,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形神兼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论转向


中医药“形神一体”观为产业价值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产业发展多停留在“形体”层面,注重硬件设施和服务流程,而忽视“神韵”层面的文化体验与精神价值。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实现“形神兼养”,在物质载体中灌注文化之魂,使游客在养生过程中完成生命认知的升华。


实践中可以采取双向发展策略,纵向深化“医养游学”,即医疗、养生、旅游、教育的四位一体模式,横向拓展中医药与生态、文化、科技的交叉领域。


重点打造多维体验场景,通过历史遗迹活化再现文化底蕴,通过古迹遗址活化再现历史厚度,借助数字技术营造文化沉浸感,依托自然疗愈环境培育生命觉知力。这种价值转向本质上是对《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思想的当代实践,要求产业设计突破功能主义局限,构建具有精神疗愈价值的意义空间。在具体实施中,“形”的层面需完善基础设施的经络式布局,“神”的层面要构建文化能量的传导机制,使物质空间成为文化精神的具象化载体。


更深层的价值转变,体现在人们对健康认知的全面升华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意义,不应局限于防病治病,而应升华为一套关于生命养护的完整实践哲学。当参与者亲身练习“导引吐纳”来调养身心,体验“四气五味”以滋养气血,感受“情志相胜”来调和心性,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引导人们经历一次深刻转变——从单纯调理身体,走向领悟生命真谛、唤醒内在觉知。这个价值创造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中“修心养性”的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鲜活体现。它让健康旅游超越了身体的旅程,成为一种人与自然深度共鸣、滋养心灵的精神体验。


标本兼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论创新


中医药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辨证施治思路,这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用的实践方略。具体而言,对于文化失真、生态破坏等紧迫问题,需建立明确的项目开发负面清单,并配套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补偿机制,以及时制止不良倾向;而对于专业人才短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深层问题,则应着力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宝贵的师承教育融入现代学科教育,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提供支持。这种标本兼治的策略,深刻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既能有效解决眼前的问题,又能增强整个系统的内在韧性和持久活力,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此外,还需要搭建一套三级预防机制:在规划决策初期,秉持“未病先防”的预警理念,主动排查并规避潜在风险;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则需运用“既病防变”的策略,及时发现并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效果评估阶段,则要建立“瘥后防复”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治理成效,确保健康稳定发展。这条实践路径,将中医的辨证思想转化为现代管理智慧,形成了一种融汇中医精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种实践论创新的实质是构建整体协同的产业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综合运用多元治理工具,政策规制犹如精准用药,重在消除病灶;市场机制恰似调和气血的针灸,旨在激发内在活力;文化滋养则如同导引之术,润物无声地涵养系统根基。通过这些手段的协同运作,引导系统恢复并维持其内在的“阴阳自和”状态。在此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扶正祛邪”的施治理念: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扫除发展障碍(祛邪),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培育壮大产业内生动力(扶正)。如此双管齐下,最终方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境界。


中医药健康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两个产业的表面拼接,本质上是对中华文明中天人观、生命观、疾病观的当代重塑。这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产业融合思路,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重新解读中医药的时代意义。当阴阳平衡之道成为产业调节的标尺,当五行生克之理具象化为系统治理的蓝图,中医药健康旅游便不仅能创造经济收益,更能成为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其更深远的贡献在于,为全球健康产业的未来版图提供一套源于中国的认知框架和实践范例,凭借“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形神共养”的生命哲学,有望引领人类健康理念从专注疾病治疗转向重视生命养护,进而为构建真正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这种探索的最高价值,或许在于唤醒一种新的文明自觉:它将逐渐打破工业化时代机械分割的世界观,代之以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尊重万物互联的整体观,让经济发展与生命福祉在根本上趋于和谐,最终趋近于《道德经》所描绘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一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境界。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意见反馈 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005号